Thursday, November 12, 2009

钱学森的科学观与方法论刍议-------钱学敏

编者按 钱学敏同志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教授,长期从事哲学的教学与研究 作她与钱学森院士又有较多的接触,并阅读与研究过钱学森院士的很多文章与论著.对钱学森院士的思想观点了解较多较深。我们为能得到她的文章并在此发表而喜幸。这是一篇素材丰富(包括不少第一手材料)观点多、视野宽、价值高的文献。对于正走向21世纪的中国来说.它在各个领域工作的所有老、中、青知识分子,各行各业的各级领导干部乃至每位家长、学生,都密切相关,故此推荐。
 
1995年的金秋时书,是著名科学家钱学应回国 40周年的日子40年来,他能为祖国人民作出杰出的贡献.除了由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等品格以外.还和他一贯重视把握科学的宇宙观与科学的方法论并将它们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密切相关。
记得当他刚刚冲破藩篱回到祖国不久的时候,有位记者问他:您认为,对于一个有为的科学家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呢?”钱学森略微沉思了一下说:对于一个有为的科学家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正确的方向。这就是说,一个科学家,他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人生观、宇宙观,必须掌握一个研究科学的科学方法。这样,他才能在任何时候都不致迷失道路,他在科学研究上的一切辛勤劳动才不会白费,才能真正对人类、对自己的祖国作出有益的贡献。
这一肺腑之言既是他在海外学习、教学、研究、工作2o载的重要体验,亦是他归国后殚精竭智4O秋的行为准则。科学的人生观。宇宙观是随过实践经验的积累、总结而形成和丰富起来的而风雨6O年铸就了钱学森独具特色的科学观与方法论。下面道就我所能理解的部分对此作一简要介绍。
钱学森的科学观
关于钱学预的科学观.我仅从他的宇宙观、他的科学技术体系构想以及他关于科学的社会作用的看法等三方面予以论述。
一、统一而多层次的宇宙观
钱学森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无限的.人们对世界的从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深入、不断扩大,永无止境。他依据2o世纪物理学、天文学的成就提出.在人们观察和认识宇宙时惯用的“宇观”、“宏观”、“微观”之外.还要树立“胀观”与“渺观”。
1985年1月、他在一次报告中说:“现在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高能物理基本粒子。这些学问实际上是说明:我们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世界。从17世纪的牛顿力学开始,我们研究的是宏观世界,就是从太阳系到地球上的东西,如汽车、人是如何运动的,这些是对宏观世界的认识。到了本世纪初,特别是ZO年代末3o年代初,发生了这么两件事:一是量子力学的出现.量子力学研究的是比分子更小的东西.分子的大小为10-8厘米,在这个尺度以下,牛顿力学无能为力,要用量子力学。这就是从宏观到微观,宏观用牛顿力学,微观就要用量子力学。二是广义相对论的诞生、如果研究范围扩大到比太阳系还要大,如银河星系,牛顿力学也就不行了、银河星系象个大盘子,直径为10万光年,对这样大的范围进行研究就要用广义相对论.所以,天文学家说,宏观尺度以上,还有一个叫“宇观”。这样可分为三个层次最大的是“宇观”,其次是“宏观’,最小的是“微观”,研究的对象分别是银河星系、山川物体和基本粒子。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现在发现微观世界中,物体之间有四种作用力,最初的是万
有引力,稍大的一些的是弱作用力,再大一些的是电磁作用力,最强的是强作用力。物理学家觉得这四种作用力太多了,于是要求建立一个完整理论,把这四个作用力统一起来,这就是大统一场论、在对这一理论的研究中,现在发现要把它们统一起来,就必须考虑一种新的作用力的场,这种新的场是英国爱丁堡大学希格斯发现的,这个场就被称为‘希格斯场’、这个场极细小,远远要比基本粒子小,它的大小为10-34厘米,所以‘微观’不行了,需要有一个新概念,这就是微观以下的一个层次,我称之为‘渺观’、渺观中的希格斯场恰恰又可以用来解释我们现在的宇宙是怎样形成的,这样最小和最大就联系起来了。
“过去在物理学界和天文学界曾根据天文观测提出一个叫‘大爆炸理论’的学说,它认为我们现在的宇宙,从望远镜观测的结果来推算,大约的尺度是1oo多亿光年.但如此大的宇宙开始时是很小的,是逐步膨胀的、‘爆胀’的.这一理论过去曾碰到过问题,宇宙在爆胀的第一瞬间之前是什么东西呢?这在哲学上解释不通,这个问题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就提出过.现在用‘希格斯场’可以阐释了,爆胀的过程是很复杂的,这不是唯一的爆胀,宇宙是无限的,这一团胀只是宇宙的一个局部的爆胀。这样宇宙没有起点的问题就解决了。这就不能称为‘大爆炸理论’,而要称为‘膨胀理论’.所以,在宇观之上,还有多个宇宙同时存在的问题,这是由‘膨胀理论’引起的我给它起个名字叫做‘胀观’。”
由此可见,钱学森把世界暂划为五个层次之说,提出树立‘胀’、‘宇’、‘宏’、微’、‘渺’五观,既反映他坚持唯物主义宇宙观对世界本质、本源的科学观点,又表明他根据新的科学成就,从哲学高度上扩展了认识宇宙的视野,为从各个层次上进一步深入、统一研究宇宙世界打开了通道。
关于客观世界发展运动的规律到底是决定性的还是非决定性的问题,古往今来,在哲学界、科学界一直争论不休,莫衷一是、钱学森认为,‘决定性与非决定性是辩证统一的。这就是混饨与有序的相互关系、”“是低层次的混饨产生高一个层次的序。”客观世界的规律是决定性的,“但由于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局限性,会有暂时要引入非决定性的必要。这是前进中的驿站,无可厚非,只是决不能满足于非决定性而不求进一步地澄清。”
由此,钱学森猜想:‘微观层次的量子力学所表现出来的非决定性,实际是决定性的渺观层次中十维时空运动的混饨所形成的。本来是决定性的运动,但看来是非决定性的运动、这是因为超弦的渺观世界是十维时空,有六维在微观世界看不见,不掌握,因而有六个因素没有考虑,漏掉了,可以说是因为微观世界科学家的‘无知’,造成本来是决定性的客观世界,变得好象是非决定性的了.”
钱学森关于“决定性与非决定性’的观点,反映他对世界的认识不但是唯物的,而且是辩证的、他以大胆的科学猜想,说明了世界的统一性,描绘了世界多层次的图景,对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而不致陷入迷惘、乞求上帝。
正是这种统一而多层次的宇宙观,成为钱学森科学地观察与认识宇宙、世界的基本立场和出发点。
二、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观
几十年来,钱学森在从事“两弹一星”的研制、发射以及参政议政的工作中,时常有一种沉重的感受而至今来未泯,这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分隔、分离.一些自然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员,不关心政治,不懂经济、军事、法律、组织管理;而一些革命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又往往不懂自然科学技术,看不到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对社会、经济、人的思维、观念、生活方式以至文学艺术的巨大影响、这两方面的科研成果和力量不能自觉地、积极地互相促进和补充,拧不成一股绳,由此影响了工作效率,甚或造成国家建设上无可挽回的重大损失.
为此,钱学森尽心竭虑究其原因,认为这里至关重要的问题是,不少人只熟悉自己的专业,知识面窄,对科学技术在认识上有错误。
他从当今世界的社会实际和飞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出发,首先赋予科学和技术以明确的涵义.他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客观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存在的,人首先要认识客观世界,才能进而改造客观世界.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识客观世界的学问就是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等。”它说明科学知识虽是主观的,但其内容则是客观的,是主观对客观事物、事件正确的理性认识,而且随着实践与从识的发展,相对真理日益逼近绝对真理.科学所涵盖的额域亦将日趋广阔,无尽无休。
他还指出。“科学工作决不能作假、剽窃等,也不允许虚伪、吹嘘等这类人的存在”,科学的进步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离不开生产实践、科学试验和一定的社会条件,科学也是在不断与谬误、迷信、伪科学作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对于技术如何理解,也很重耍。人们往往把技术与科学分开,认为科学是理论,技术就是“人类改变或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或活动.”而钱学森认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学问是技术.”这就是说,技术不是具体的手段,活动、工具、设备,而是和科学一样,也是一种问,只不过它更接近于生产、实践,包括人类如何改造、控制、利用客观世界达到自己预想目标的系统知识,也包括大量有价值的感性知识、技术所涉及的领域与科学一样广泛,它不仅包括自然科学领域的各门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而且还包括社会科学领域的各种应用科学、实施工程(如企业管理、法治系统工程等)以及艺术领域中各种惊人的技艺。
钱学森关于科学与技术的界定,把本来就联系在一起的自然、社会与人融为一体了也把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本来就无法分割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从主体与客体。从识与实践的高度上,内在地统一起来了.认识客观世界的学问是科学,改造客观世界的学问是技术,而技术更具体、更接近于实践这就自然地形成一种完整的、相互关联的现代科学技术观。
以这种现代科学技术观去看当今世界(包括自然、社会、人、人代自然等),钱学森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形成了整体结构,各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成为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网络体系。如下表所示。
钱学森最近又反复说“我认为总结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并为迎接21世纪,我们可以建立起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这个体系包括所有通过人类实践认知的学问,分1O大部门和从每个部门概括出来并通向全体系最高概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桥梁;它们是
(1)自然科学、自然辩证法;
(2)社会科学、历史唯物主义;
(3)数学科学、数学哲学;
(4)系统科学、系统论;
(5)思维科学、认识论;
(6)人体科学、人天观;
(7)文艺理论、美学;
(8)军事科学、军事哲学;
(9)行为科学、人学;
(10)地理科学、地理哲学。
随着事物的发展,将来还会出现新的部门和部门概括;在本世纪初人们不是认为科学只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部门吗?”
在这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外围还有大量一时还不能纳入体系中的人们的认知、作为思考的哲学思维以及点滴实践经验.所以,钱学森说的这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是有明确结构的.当然它将随着人们的实践而不断发
注:此表系1993. 7、8钱学森绘展,人们实践与认识的历史长河,永无止境。因此作为体系概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不断发展、深化的。
钱学森还说。“从我个人思想发展过程来说,我在大约10年前,因为看到新学科群起,老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三大件是不够用了。所以,从系统思想概念提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想法.后来又逐步完善,终于形成现在十大部门的结构.”可见,钱学森关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构想,反映了自然、社会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与需要,是他的科学宇宙观的深化.
上述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新的科学分类法是钱学森的创见.客观世界是统一的,又是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不同事物有的运动形态及矛盾特殊性,然而它们又不是孤立的,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形成各种系统的、由此,钱学森从系统科学的整体观出发,提出科学部门的分类方法应该从研究问题或看问题的角度之不同来划分,而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统一的、同一的,即整个世界。
按此分类方法,各门科学划分大致如下:
自然科学,是从物质在时空中的运动、物质运动系统的不同层次及不同层次间的相互
关系这个角度去研究整个客观世界的。
社会科学,是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运动,即从人类社会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内部运
动以及客观世界对其发展运动的影响这个角度去研究整个客观世界的。
数学科学,是研究客观世界中数量与质量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的定义、公理和逻辑来自人的实践,它是人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经验积累。
系统科学,是从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的各种系统的结构、层次、功能、性质等侧面去研究整个客观世界的。
思维科学,是从人脑通过思维活动,怎样处理从客观世界获得的信怠,得到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知识并进行创造性地思维这个角度去展开研究的。
人体科学,是从人体结构和功能态如何承受整个客观世界的影响和作用,获得各种信息,增强体质及发挥人体潜在功能等角度去进行研究的。
文艺理论,固然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但是人与整个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因而也要研究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中表现出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军事科学,目前已不限于对常规武器的战争的研究,而是涉及整个世界范围内不同集团间的矛盾和斗争,包括“商战”、“科技战”、“智力战”等筹。对此钱学森曾强调“要建设信息化、高科技武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要注意研究“军事科学与社会科学有一门非常重要的交叉学科,即谋略学”。
行为科学.是从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这个角度去研究如何引导和控制社会中个人的行为的,它涉及教育、道德与法律等目的在于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的需要。
地理科学,是侧重研究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地球表层)的,它涉及自然和社会发展过程的宏观规律和综合规律,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科学,是从地球表层与人类社会、与宇宙天体、与人类的相互联系及相互影响中,去研究整个客观世界的、它“是所谓生态科学的扩充’。
由于钱学森认为各门科学研究的对象都是统一的客观世界,区分只在于我们研究的角度之不同,这就从根本上、从学科的横向关系上,拆除了以往各门科学技术之间仿佛永远不逾越的界隔,显示出各门科学之间本来就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不可分割的关系;这就易于开阔视野系统地、综合地去研究各门科学,启开阻滞科学技术发展的栅栏。这种科学分类的方法,体现了钱学森科学观中系统的、整体的思想。
从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纵向关系上来看,钱学森按照是直接改造客观世界还是比较间地联系改造客观世界的原则,把每一个科学技术部门区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技术三个层次(文艺课论的层次区分略有其待点)、这就鲜明地揭示出近百年来科学与技术之间业已形成的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从而便于我们自觉地把科学理论与应用技术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强大的社会生产力;这就易于明确各门具体科学技术层次在整个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能够及时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找出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方向、新起点.
钱学森的科学观有两个重要的特色一是十分重视实践和经验;二是十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的指导作用。
他在耄耋之年亲手绘制前述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图表时特别强调,凡尚不能纳入这个科学技术体系中的、还不成其为科学的只是一些经验性、非逻辑性的东西,一些零碎的实际感受、直观、灵感、潜意识、甚至梦境,还有一些哲学思维,这些,作为人们对不同世界的探讨,包括古代的和现代的.都不应忽视,因为它们往往是科学发现与创造的源泉、这些前科学的宝贵认识都暂列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外围,通过人们主动地在实践中反复分析、鉴别、提炼,逐渐将其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汲取进来,上升到理论认识,深化、发展整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日益趋近绝对真理。
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整体结构的层次上来看,钱学森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在最高的位置,并赋予它新的含义、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一切知识的最高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人类一切实践经验的最高概括”,从而使之更富于科学性与实践性。
早在1978年他就强调。‘哲学作为科学技术的最高概括,它是扎根于科学技术中的,是以人的社会实践为基础的;哲学不能反对,也不能否定科学技术的发展,只能因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1994年他还解释说:“发展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先着眼于那十架桥......。最后再考虑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这对于如何去发展、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钱学森还说,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包括了人类现在所认识到的客观世界规律的全部精华,因而其最高概括棗马克思主义哲学难道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吗?由此。我们重新肯定了古老的哲学(Philosophy古希腊文为Philen=爱和SoPhia=智慧)涵义,使之真正成为“智慧”的学问。
因此,我们要想真正把握客观事物,特别是复杂性事物的整体,得到对它全面、正确、本质的认识,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就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知识.甚至许多还不成其为科学的点滴感受和经验,科学地研究和反映客观事物的全貌.钱学森认为,也只有这样才能“集大成,得智慧。”这就是他多年来倡导的“大成智慧学”的基本观点。
1995年春天他还说.“大成智慧学是古老的‘爱·智·慧’概念的更进一步,更具体化了”。这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行动的指南!最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掌握和运用这种科学观,对当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前景有一个清醒的从识,向现代化进军,迎接21世纪这就是钱学森科学观的现实意义。
三、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观
钱学森纵观世界历史的发展,待别是现代有些发达国家迅速崛起的历程,认为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固然不可忽视,但是还应该看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日益起着极为深刻、强大、持久的作用。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包括组织管理)特别是高科技.已成为凝结在生产过程中提高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飞速发展的重要力量、高科技已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焦点。
他依据唯物辩证的科学观和历史观提出:“科学革命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飞跃,技术革命是人改造客观世界技术的飞跃,而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又会引起全社会整个物质资料生产体系的变革,即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又将推动社会革命与文化革命以至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8o年代初、他对产业革命进行了历史分期并加以说明,我据此编排了一张简略的图表如下。当然,社会活动中还有另一方面即事业,它包括党、政、军、教育、文化管理、群众团体等开展的各项工作。
钱学森年轻时就曾立志以科技和教育振兴中华。为此,他经寒窗发奋,赴美留学,决心掌握一切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报效祖国。就此而言,他对科学观也就是他的人生观、他以自己40年来的无私奉献,实践自己的观点和诺言。1991年以来,他多次建议建立第四产业棗“科学技术业”和“大成智慧教育’以促进“科教兴国’的实现。
钱学森的方法论
钱学森的方法论是他的系统论的具体运用、我仅从他日常的一些思维方式和他倡导的工作方法这两个方面去反映、介绍他的方法论。
一、多种辩证的思维方式
人们的宇宙观、科学观与其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往往是一致的.由于钱学森正具有现代
化的科学观,所以他的思维能力非凡,至今仍十分敏捷、深邃,充满活力,并带有创新和超前意识.其中奥秘难于捉摸和描绘,现仅就笔者的日常观察,罗列几项。
(-)大跨度的思维方式
钱学森的科学技术观要求他具有广博的知识,并能触类旁通,集智慧之大成,大跨度地思维,从各个方面去把握事物整体关系的“形象”,抓住事物的机理,深入探索,去寻找创新与成功之路.他曾以自己的体验说“跨度越大,创新程度也越大.而这里的障碍是人们习惯中的部门分割、分隔,打不通.大成智慧教我们总揽全局,洞察关系,所以能促使我们突破障碍,从而做到大跨度地触类旁通,完成创新.’
近几十年,钱学森几乎每天都孜孜不倦,努力钻研和掌握各种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其精神和毅力是惊人的、他在交通大学读书时,除学好规定的课程外,还读遍了图书馆里关于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的著作。1935年他到了美国,在加州理工学院学习时,很快就获得了航空博士和数学博士学位.他的导师冯·卡门教授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世界著名力学大师.钱学森当时除学习航空和数学课程外,还选修了不少理科课程,如微分几何、复变函数论、量子力学、广义相对论、统计力学、甚至物理系、化学系等其它各系的学术报告、研讨会,他也去学、去听,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因此他能够很快地在薄壳理论、气动力学、火箭技术、喷气推进、超声速飞机设计以及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多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美国发表了50余篇论文,写出了《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专著,那时就成了世界上颇有名望的应用力学家。 为什么思维“跨度越大,创新程度也越大”呢?可能是:第一,由于跨度大,人的思维不同于各个部门科学研究的角度、方法的局限,这就便于把一个科学部门的最新成果、原理、方法、规则等应用到其他学科中去,达到知识成果共享、互相激发,从而有可能使被囚禁已久的思维能量突然释放出来,迸发出灿烂的光华。第二,运用大跨度的思维方式,跨度越大越能够向全方位敞开视角,这就便于人们纠正偏见,充分发挥全面认识的能力与功能,获得高于任何一门科学的见解,显示出更高一级的更带普遍性的理性认识,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实现创新。钱学森曾语重心长地告诫说‘偏见往往使我们失去真理,你们要警惕啊!”
(二)整体的思维方式
钱学森总是习惯于把相互关联的事物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的体系,进行系统的分析;正确区分部分与整体、微观与宏观、特殊与普遍、具体与抽象等的辩证关系、从整体中把握部分,又不把整体视为部分的简单叠加。他常说,“要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否则,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拣些零碎的瓦片、木椽、富格子,看不贝整体结构和大厦,将难以形成独具创见的智慧。
当然,在运用这具有东方色彩的整体思维方式,从宏观上把握事物时,钱学森也从不忽视西方人习惯运用的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对事物的系统层次、结构、功能,进行具体、深入的量化研究。努力把整体论与还原论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结合起来。
钱学森之所以能够很好地做到这一点,除了因为他具广博的学识之外,还在于他曾于“中西贯通”,在中西文化相互比较、相互撞击中,取长补短,从而绽开了绚丽的思雄之花。
钱学森在美国学习、教学、研究、工作共20年,深谙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大规模组织管理的方法,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方面也有着深厚的根底,因而他能自觉地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科学观为指导,汲取中国传统的整体论与西方现代科学研究中的系统论与还原论的精华,倡导建立了现代的系统科学。
钱学森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易经》的整体、辩证的思维方式,以及《黄帝内经》、传统医学辩证施治的整体思想,并在总结半个世纪以来国际风云变幻及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吸取了西方现代科学技术中有关系统思想的成果(如 Bertalanfy, D. Bahm, F. LaPra, S.Freud, C G jung,I. Prigogine等的著作和思想),从而形成整体的思维方式。
这种整体的思维方式避免了东方古老的整体思维方式的模糊性、既不忽视从感性、直觉、经验上把握事物的整体,又不主观随意地猜测和虚构,而是与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熔铸在一起,赋予整体的思维方式以严谨的科学性。
(三)综合集成的思维方式
这是钱学森系统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当他每日驰骋在古今中外浩瀚的知识海洋里的时候,他绝不是象海绵那样,良莠不分,无批判地兼收并蓄.不知是什么风浪使他锻炼出一种特别能辨别是非、真伪的能力。他极善于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辩证地否定(即扔弃),批判地综合集成一切有用的知识。因而.他总能在无边的知识海洋里不断发现鲜花遍地的绿洲。
钱学森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一位记者报到了德军的作战部署、战略战术以及部分指挥将领的名字,泄露了军机,弄得希特勒很被动。希特勒大为恼火,怀疑是军内出了叛徒、内奸,立即抓来这位记者审讯。通过反复调查、审讯,方知这位记者的一切材料、信息,都采源于公开的报章,他只是将这些点点滴滴的消息加以分析综合,从而得出了全面的军事情况和战略战术的构想.可见,综合集成的思维方式往往使人得到新的理性认识,从模糊、复杂的现象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真面目。
钱学森越到老年越显露出他那强劲的综合集成的思维倾向、例如,从他1994年出版除的《人体科学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纵横现》一书中可以看到,他多年来一直在努力综合集成古今中外各学科的成果,希望能对人体科学的发展有所促进.
钱学森认为,‘人体科学的研究是非常难的......也可以说其难度是最大的,是今天科学技术里面的珠穆朗玛峰。”他还说:按照达尔文医学观点,人是受周围环境、社会影响的,下个世纪社会是个什么样子?那是由信息技术革命推动的第五次产业革命,将会形成全世界一体化的社会形态。人是在整个世界社会中生活,一个人的事,就是整个社会的事,我们要看到这个大变化,很好地利用这个机遇,把中国人变成能适应、利用信息时代环境的人,而不是被信息环境淹没了。我着这是人体科学最大的任务. 如何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钱学森提出了一套综合集成的思维方法、他说,要‘把人体作为一个对环境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那我们就可以用系统科学的理论,把中医、西医、少数民族医学、中西医结合、民间偏方、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电子治疗仪以及心理治疗等,几千年人民治病防病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一套科学的、全面的医学棗治病的第一医学、防病的第二医学、补残缺的第三医学和提高功能的第四医学、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人民体质,真正科学而系统地搞人民体质建设了.” (四)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方式 客观世界万事万物丰富多彩又变化无穷,人们往往只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孤立地、仅从某一侧面去认识、把握事物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这就难免染上形而上学的色彩、钱学森深感认识片面性、死板、机械的危害,他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提出“我们对事物的从识,最后目标是对其整体及内涵(包括质与量)都充分理解’。 他借鉴治老哲学家熊十力先生把人的智慧分为“性智”、“量智”的观点,加以唯物主义的解释与发挥、他认为“量智”,侧重在科学技术中,研究其从局部到整体、从量变到质变所获得的知识,掌握其“度”;与此同时,也不应忽视“性智”,他强调说“大科学家尤其要有”性智”。“性智主要是从整体的。形象的感受上,从“质’”上入手去认识事物,侧重在文化、艺术、医学等方面。 从思维方式来看,“量智侧重于逻辑思 维,即具体分析事物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加以严密的逻辑推理;而“性智’则侧重于非逻辑思维,即通过直观感 受、丰富的想象,甚至灵感、潜意识等,运用形象思维去领会、把握,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钱学森一贯自觉地把逻辑思维方式与非 逻辑思维方式结合起来,因而在科学的道路上他总能采撷到许多美妙的成果。如果说逻辑思维多为科学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或非逻辑思维多为艺术思维方式,那么,钱学森也是把科学与艺术紧密结合起来了.他不仅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拥有一个广阔无根的科学世界,而目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底,拥有一个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从他1994年出版的《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书中,可以看到他如何从科学上去理解艺术,从艺术上去发展科学。 钱学森至今仍非常富有想象力,极善于从纷繁的自然、社会现象中,准确地找出实质,把握关键,提出理论;极善于从混饨复杂的思维中,迅速理出头绪,使其升华;极善于把一些十分艰深的问题,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生动活泼.他的这种富于智慧的思维能力长盛不衰,缘由何在?是天赋的吗?他从不承认、是由于他特别勤奋吗?也不尽然。他的这种超凡的智能,恐怕是除了勤奋,还来自他能把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方式巧妙地结合起来,让科学与艺术结缘。 当他遇到难题而单靠逻辑推理百思不得其解时,靠艺术的、非逻辑的、形象思维方式,往往使他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音乐的梦幻、绘画的神韵、诗歌的意境......常常渗入他那细密的、科学的逻辑思维中,给他送去一缕活泼的灵气,新奇的启迪、这或许就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并举、科学与艺术相结合能够赋予人们无限的创造力与智慧的缘由。 最近,钱学森对于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思维过程,作了具体分析、他说‘从思维科学角度看,科学工作总是从一个猜想开始的,然后才是科学论证;换言之,科学工作是源于形象思维,终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源于艺术,所以科学工作是先艺术,后才是科学.相反,艺术工作必须对事物有个科学的认识,然后才是艺术创作.在过去.人们总是只看到后一半,所以把科学和艺术分了家,而其实是分不了家的;科学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科学.把我们要把文艺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放到与科学技术同等的高度来认识,所以钱学森提议:我们国家不但要建立并发展科学技术业即第四产业,还要建立并发展经营文化艺术活动的第五产业。 (五)灵感思维方式 钱学森很注意捕捉灵感思维,发挥灵感思维的神奇力量.他说,“如果把逻辑思维视为抽象思维,把非逻辑雄视为形象思维或直感.那么灵感思维就是顿悟,它实际上是形象(直感)思维的特例.”’灵感的出现常常带给人们渴求已久的智慧的闪光。文艺工作者往往依靠这种非逻辑的思维方式,特别是“灵感”,去认识、去创作、不过,单凭自己片面的经验,“跟着感觉走”,不去做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科学地综合,“灵感”这位可爱的“客人”是不会来拜访你的.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来看,灵感不过是把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过程压缩、简化并采取生动的形象和突如其来的“跳跃”(顿悟)形式,反映出所思索问题的关键而已。在灵感跳出之前,离不开科学认知的积累、逻辑思维的过程;在灵感闪现之后,我们应很快回到逻辑思雄过程中,使之上升到一个新的理性认识阶段,巩固和发展“灵感客人”悄悄给我们送来的精美”“礼物”,使认识由此岸最终到达彼岸.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科学的发现“并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那种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当然,他也强调,直觉之后还要用逻辑去检验、爱因斯坦有很好的艺术修养,他喜爱音乐,会拉小提琴、这个例子再一次说明了艺术、非逻辑思维方式对于科学家创造发明的重要性.说明了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灵感思维的密切关系。 钱学森曾以自己早年科学发现过程的亲身经历谈灵感.他说:“灵感思维是人们在生活真有的,我自己就有过多次,解决了研究中遇到的难题、这都是在半梦半醒时发生的、现在我想,这是在正常清醒情况下,头脑中框框太多,阻碍大跨度的恩维,所以要在半梦半醒中突破障碍,见到事理、但有一点必须明确,即灵感思维也是以人头脑中沉积的知识为基础的。如果没有人类的实践认识(自己的、他人告知的、书本上学得的),灵感思维也不能自天而降。”后来,当他逐渐集古今中外智慧之大成,形成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这样一个较完整的大科学观,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后,他的思维能力又发生了新的飞跃、他遇到难题,思考一下,就能迅速看破事理。他说“在3O年代中期到40年代初,当我碰到疑难问题时,苦思不得其解,总是靠形象(直感)思维,甚至是灵感(顿悟)思维解决问题,这是说我头脑中框框太多,不能从理论上触类旁通,得靠形象,甚至梦境、这种困境,后来逐渐缓解,不用做梦了,推敲一阵子就能看出问题所在。但真正做到触类旁通,是在懂得了科学技术以及知识体系之后.” 二、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工作法 钱学森是从工程技术走到技术科学,又社会科学,再走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门的.因此,他的哲学思想、他的科学观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与实践性。他的方法论具有鲜明的系统性,他对于系统科学、系统工程所作的开拓性贡献,是对唯物辨证法的补充和发展。
当今,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整个世界社会通过世界市场和全球信息网络把不同经济发展状态、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作主导、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地区的国紧密连在一起,多格局与多极化形使其成了一个开放的、十分复杂的动态巨系统.我们在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千头万绪、变化多端、十分复杂的。那么,有没有一种切实可行又比较科学的工作方法,使我们能够成功地解决各种复杂性问题呢?近年来,国外许多科学家都在对此进行探索,希望得到满意的答案.但是,由于他们缺乏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的科学观作指导,往往陷入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泥坑中、他们要么只着重“还原论”的方法,把事物还原为最小单位,孤立地用数学的方法、逻辑推理的方法以及巨型计算机,只顾进行定量分析;要么一头扎到实验室里,却看不到事物整体系统的相互关系、例如,美国 Santa Fe研究所的有些研究人员目前对触决复杂性问题已感料十分棘手,他们从研究“复杂性”走向了“困惑”(From Complexity to Perplexity)。
如何集古今中外智慧之大成,运用正确的科学观、方法论以解决当代错综复杂的各种问题呢?1990年初,钱学森和于景元、戴汝为共同发表了《一个科学新领域棗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一文。1991年钱学森又作了《再谈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报告以他们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探索,把对事物各种系统的研究,深入到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范畴,并提出解决、处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使钱学森一贯倡导的系统科学获得了重要进展。
钱学森说:“我和于景无、戴汝为同志在1990年初提出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概念,它是再大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也处理不了的问题,需要有新的思想和方法.我们把处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定名为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把运用这个方法的集体称为总体设计部。”
5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多媒体技术(Multimedia Technology)、遥作技术(Telescience)、灵境技术(Virtual Reality)、互联网络(Internet)等的高速发展与普及,为我们进行创造性地思维与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因而组成人一机结合的劳动体系势在必行、这是钱学态所提倡的“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最大特点.
可以说,这种工作方法的实质,就是通过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把各方面有关专家的理论、知识、经验、判断,各种有关的古今中外的信息、数据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灵境技术、信息网络设备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人一机结合的工作体系,同步快速地对各种类型的复杂事物(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进行从定性别定量的分析与综合集成,启迪参与者的心智,激发群体智慧,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优势,集智慧之大成,从而找出从总体上观察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和决策,钱学森又称之为大成智慧工程(Metasyntheeeetic Engineering)。
这样的大成智慧工程,实际上是把计算机的信息处理与人脑的信息处理两者密切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人为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拓宽人们的视野,使人接触、了解广泛的知识、经验,“感受到从前不能感受到的东西:大至宇宙,小至分子、原子,人都能审视感触!”面对这样的工作环境,老一套的工作方法与思维方式就不适应了,只有把钱学森的大跨度的思维方式、整体的思维方式、综合集成的思维方式、逻辑与非逻辑相结合的思维方式、灵感的思维方式等多种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启发、引发、推动,发挥其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作用,才可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各种复杂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微观与宏观、部分与整体、稳定与发展等辨证关系,做到“在定方针时居高远望,统揽全局,抓住关键;在制定行动计划时又注意到一切因素,重视细节”①,使决策既具有战略意义又符合实际,有所前进,有所创新。
钱学森近年来十分关注电子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特别是灵境技术的发展。他认为具有较高文化素养,拥有广博科学知识的人群,如果经常人-机结合地进行工作,将使人的智能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大大提高人的创造思维能力,甚至可能出现智能革命。他曾说:“灵境技术是继计算机技术革命之后的又一项技术革命。他将引发一系列震撼全世界的变革,一定是人类历史中的大使。”他还亲手绘制一示意图,如上图所示。
运用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集体,钱学森称之为“总体设计部”。这种总体设计不仅是党和国家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理想的科学、民主决策咨询机构,也是各行各业、各个方面、各级领导机构进行战略部署、解决开放复杂巨系统问题的参谋部。多年来,有些单位已在试行,并取得较好效果。
作为大成智慧学、大成智慧工程具体应用的总体设计部,也适用于高科技的设计、开发与产业化。1994年春天,钱学森回想航天飞机、火箭、导弹的总体设计与研制过程时说:“高新技术的设计开发工作,也是人-机综合的大成智慧工程,因为:
(一)把整个设计开发工作分解为几个局部问题,每一局部问题,如在马赫数8以上的超声速燃烧冲压发动机,如气动力问题、如结构问题、如结构防热问题等等。
(二)再把某一局部问题分解为不同时刻的瞬时过程,如超声速燃烧的瞬时实验模拟,用1/100秒一1/10秒;用两种研究方法:计算机模拟及实验模拟,以验证计算、考核理论.
(三)所有局部问题都经过实验证实,得到可靠的理论计算方法了,就可以综合了。
(四)综合主要用计算机、计算机模拟全机全飞行过程,满意了,再进入全工程的真实实物试运转。这最后一段工作是耗资巨大的,力求一次成功。
……这也是人一机结合的大成智慧学与大成智航工程的应用。”
结 语
钱学森已经84岁了(钱学森院土系1911年12月11日生-编者注),但是和有些老人不一样,他步入老年后仍然显得年青、乐观、有朝气,从不沉湎于对往事的回忆.他总是面向未来,高瞻远瞩,对正在迎接21世纪的祖国和人民怀着深深的爱,并对他们寄予无限的期望。
他和40年前一样,仍认为一个科学家“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人生观、宇宙观,必须掌握一个研究科学的科学方法”。他几十年来一直都朝这个方向努力。他的科学观闪烁着时代精神的光华,他的方法论会使我们更好更快地走向美好的未来、他满怀信心地说我们所设计的信息体系简直可以包括全部人类干百年来创造的,而且还在不断创造的精神财富,而这全部粮种财富可以由我们每一个人随手调用和享用,因为都通了嘛,谁都有一个终端嘛!这样,我们不但能从旧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是获得一个伟大的新世界,从来未有的高度文化的新世界,我们的脑子不要花在记忆上了,我们的脑子还可以干别的,也就是从繁重的记忆劳动中解放出来,把智慧集中到整理全人类的知识,全面考察,融会贯通,从而能够创造更多更高的脑力劳动成果,也就是人变得更聪明了,人类前进的步成伐更将加快!
搁笔于1995年12月

Wednesday, November 11, 2009

用“钱学森问题”解读钱学森,兼驳海内外对钱的各种非难

冼岩: 2009年11月10日
最近媒体热炒的“钱学森问题”,其实是解读钱老一生密码的金钥匙,涵盖了他的优点与缺点,成就与失误。

钱老去世,沉渣泛起。海内外跳梁小丑如司马南、卢笛之流,纷纷赤膊而起,翻出旧账,狂犬吠日。看他们罗列的“污点”,无非还是亩产万斤论、对毛泽东“要考虑从石头里制造粮食”之指示表示赞赏、对1980年代末政治风波中的政府行为表态支持、晚年研究特异功能等。从“钱学森问题”的角度审视,小丑们眼中的“污点”,其实正是钱老身上光彩动人之处。

一,如果钱老是个政治家,亩产万斤论确实足以构成污点。但他不是,他是个科学家,站在学术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哪怕这种看法“非主流”,哪怕事实证明这种看法错了,也不存在所谓“污点”之说。社会科学领域需要言论自由、百花齐放,而对自然科学来说,允许发表不同意见哪怕是错误意见,是保持科学进步活力的基本要求,是科学研究所必须的空气;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正是科学精神的真谛;越是非主流的观点,越需要表达勇气。

事实证明,钱老的“亩产万斤粮是可能的”之说,在当时就事论事而言,确有不妥之处。人非圣贤,孰能无错?对此,热爱钱老的人不必为长者讳。钱老犯错误的原因也简单,善良、被骗而已——当报纸铺天盖地是亩产万斤的报道时,由于与现有科学结论不相符,大多数科学家保持沉默,独有一直试图超越现有结论局限的钱老感到兴奋。为此,虽然不在他的专业范围内,他仍欣然撰文,从一般意义上阐明了亩产万斤的可能性,并指出“今天条件不具备,明天就会创造出来,今天还没有,明天一定会有!”。

应该说,这种期之于未来的科学推断,就学术而言并无不妥。有人自作聪明,说什么如果亩产万斤,庄稼的比重不但应远大于铁、铜,甚至比水银还重,只比黄金稍微轻一点,当真是“金枝玉叶”——既然说的是未来的可能性,难道还只许庄稼一年一熟?就不能一年多熟?

据李锐回忆,钱的看法影响了毛泽东,使毛相信了亩产万斤的可能性。这是很有可能的,毕竟李锐早年的回忆,还不像现在这样越来越富于“原创性”。毛是农村出来的,从经验出发,当然认为亩产万斤不可能,但涉及到科学就难说了。越是不懂科学的人,对科学越迷信,乃至相信科学万能。就这样,历史开了个玩笑:外行的毛泽东由于迷信科学,内行的钱学森由于不迷信科学,两人接受了相同结论。而他两人的这种认识,在特殊情境下,又起到了对当时“亩产万斤热”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必须说明的是,真正起负面作用的,并不是某一两个人的错误认识或言论,而是当年的言论环境:只允许一种声音呈现,发出不同声音的人,需要承担严重后果。如果不是这种言论环境的不宽容,个别人的错误认识很快就须面对不同意见的质疑,争论必然走向实证,从而使真相大白,错误不会被固守。小丑们将饿死人的悲剧与钱老的言论挂钩,只能视其为做梦时嘴角流出的唾涎.

正如一些批评者嘲讽的一样,钱老早年认为“亩产万斤粮是可能的”,与他晚年对特异功能研究的倡导、支持,在思想逻辑上有相通之处。这些小丑们不知道的是,这正是钱老之所以成为钱老的过人地方:当事实与理论发生冲突时,他永远站在事实一边。

二者的不同之处也有两点:1,亩产万斤的“事实”,来源于新闻报道及各地汇报,钱老只是写个评论,并没有进一步进行调查研究;而对特异功能,钱老不仅有亲身感受,而且做了大量实证研究,并将此作为晚年的主要研究课题。

除1980年代后半期短暂的宽松外,言论环境仍然是只允许一种声音呈现,发出不同声音的人,需要承担严重后果。只不过这一回,钱老的观点使他变成了这种环境的对立面。没变的,只有钱老自己——他仍然是勇于发表迥然不同于大多数人的声音,哪怕因此要对抗整个环境,对抗政治的压力和其内大多数人偏于保守的“科学界”。

三,最近发表的“钱学森最后一次系统谈话‏”,最能反映钱老的这种思维特性和科学品质。在大多数人包括大多数科学工作者都视现有科学结论为金科玉律、不敢须舁偏离时,钱老明白,科学结论绝不等同于客观存在本身。它不过是建立在个别假设基础上,暂时成立,然后必然要被突破的人类认知体系。他一生孜孜以求的,就是尽早找到突破口,实现这种突破。这是历史上真正大科学家必然具有的学术雄心与思维特性。所以,牛顿在晚年花费大量时间研究“永动机”和“第一推动力”,爱因斯坦更把下半辈子都耗在“统一场论”上——按照小丑们的标准,这些当然都是疯子行径。

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钱老听到毛泽东“要考虑从石头里制造粮食”的指示时,会表示赞赏。实际上,他应该是受到震撼,感受到一种由哲学的跨越性所带来的思维冲击。当然,这又理所当然遭到了视现有结论为金科玉律的小丑们的嘲讽。

一般人,乃至一般科学工作者,视初中数理知识为金科玉律并没有什么不妥,这并不妨碍他们吃饭睡觉、娶妻生子、按部就班活到老。但是,当这些人像那些纵马跑在第一部蒸汽机车前的人那样炫耀自己的“智力”时,当这种人还妄图凭他们只能看得见眼前寸许之地的鼠目寸光来丈量千里之外的巨人,并愤慨于“明明这个世界温度总在三四十度,那个人竟然说有一种东西叫做冰”时,他们就沦为小丑。

四,一个科学家,在众人沉默时独自站出来对某一政治事件表态,这难免有人不理解。那些惯于以己鼠辈之心度人君子之腹的,更是脑海中马上浮现出结论:“拍马屁”。但同时,他们又不能不疑惑:当此尘埃未定之际,钱老凭什么认定某方一定会胜出?万一在这种大事上投错机,岂不是要吃不了兜着走?

有此疑问,说明这些人总算还没有彻底丧失理智完全沦为脑植。毕竟,钱老所拥有的胸襟、达到的境界,也绝不是这些人能够理解的,就像夏虫们的脑袋永远理解不了结冰现象一样。

拍马屁有这样拍的吗?以钱老的身份、成就,何须拍这种马屁?他又能得到什么?既然“拍马屁”的解释说不过去,正常人的思维就会知道转向,而不是抱残守缺,一条路走到黑。不能解释为“拍马屁”、投机、说违心话,那就说明这些话其实代表了钱老的真实看法(小丑们大概又要诧异:难道世界上还有人真实看法可以与我不同?)——这也符合钱老的一贯秉性,他始终是敢于坦率说出与众不同看法的人。

在这一刻,他不是科学家,而只是一个中国人,一个爱国者。站在爱国的立场上,他认为政府当时的处置,符合大多数中国人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他同时认为,为维护这种利益,在西方的政府和舆论一边倒讨伐中国时,中国政府也需要舆论的支持。于是他挺身而出,既不怕别人指责他“拍马屁”、政治投机,也不惧可能随之而来“站错队”的风险,就像他后来坚持特异功能研究一样。

对于他的这种看法和做法,不同价值立场或认识水平的人,自会得出不同的评价。但是,中国近20年来的稳定和发展,似已印证钱老当年判断的正确——现状尽管不如人意,但当时沿着另一条路走下去,可能是走向万丈深渊。历史不能假设,却可以推理。个别人的苦难确实值得同情,但整个民族的选择,不应该被这一点主导。

这就是钱学森,一个内心永远不甘寂寞、注定要以光彩照亮世间的人。他并不是没有缺点,也不会永远正确,从不犯错。但他绝不会犯的一种错误是:循规蹈矩,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

Tuesday, November 10, 2009

汉报警说词不一被控刑罪

  【侨报记者林菁11月9日纽约报道】李先生的车子在华埠被撞,肇事司机假装私了随后消失无踪,李先生得不到赔偿,情急之下两次报警,一次告肇事司机欺诈,另一次声称司机撞车后跑掉,因两次报警证词不一致,他反而被控报假警的刑事罪。
  据李先生和太太讲述,10月2日上午约9点30分,他们的车开到纽约华埠麦迪臣街的一个路口,车子左转时,从旁边一部卡车上滚落下来的一卷纸刚好砸到他们车子上。他们与白人卡车司机交涉,对方说报警太麻烦,私了算了。
  李先生说,对方司机不像是说假话,于是他答应了。随后肇事司机给他写下姓名、电话号码、卡车的Vin号码和保险公司名称,但并没有向他提供车险的保单号码。
  李先生随后按照对方提供的信息致电保险公司时,对方向他索要肇事车主的保单号,李先生却提供不出来。等李先生再联系肇事司机时,电话却打不通了。
  李先生急了,事发当天下午3点多,他们夫妻前往警局报警,说自己车子被撞后,对方提供了些没用的信息,现在人却找不到了。警局接待人员告诉他,因肇事方已离开且无从查获,他只能自认倒霉了。
  修理汽车的费用大约要1300多元。李先生很生气,当天下午5、6点钟时,他又转回事发地,在那里又用手机报了警,声称车子被撞,肇事方跑掉了。警方把事件录案为司机撞车后逃逸(hit and run)。
  李先生说,一周后他们前去警局取报告时,被告知其前后报案内容不一致,警方断定他们报假案。结果,李先生当场被抓起来,且还被照相、打手模,警方并向他发出传票,将他诉至刑事法庭。
  意外事故律师戴禺指出,发生车祸后无论是否受伤最好报警,对索赔有用的信息包括肇事方的车牌(而不是Vin码)、司机驾照、保险公司和保单号码等信息。如果私了,通常是当场以现金方式做赔偿,肇事方既要私了又提供保险公司信息,本来就自相矛盾。